|
CDM 宜林地區 |
|
巫山完成石漠化治理12.4萬畝 |
發布人:碳匯林 發布時間:2017-11-22 本文類別:CDM 宜林地區 - 綠色報道 |
中國碳匯林 11月16日,巫山縣巫峽鎮文峰村坡地上,金黃的三角楓楓葉點綴在叢生的黃櫨紅葉中,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去年這里一片光禿禿的,到處都是石頭。這些三角楓是今年年初才栽植的。”文峰村村民李向嵐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她家房前屋后原本光禿禿的山坡上,如今都種上了三角楓、青脆李等樹種,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其實,文峰村這片荒坡地的變化,只是巫山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
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于4月12日向重慶反饋督察意見時提出,“2015年,重慶市石漠化面積為1343萬畝,占全市幅員面積的10.9%,潛在石漠化面積1307萬畝,占全市幅員面積的10.6%,是全國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巫山林業局局長熊平介紹,巫山是重慶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石漠化土地面積達到811.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7.4%;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884.3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29.9%。
為此,巫山采取客土栽植、混交造林、精細管理等辦法,綜合實施石漠化治理。
機械整地 全面改善土壤條件
文峰村海拔1100米,緊靠長江。如今,從文峰公園俯瞰,文峰村一片綠水青山。但在石漠化治理之前,文峰村山石裸露,土地貧瘠,一些地方光禿禿的連草都不長。
巫山縣林業局造林科科長周厚林介紹,文峰村屬重度石漠化區域,從2016年開始進行石漠化綜合治理。
縣林業局為確保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設質量,在治理過程中分別采用機械整地、爆破客土、砌魚鱗坑、表土堆積整地等方式,大力推行泥漿蘸根、生根粉浸根、保水劑等抗旱造林實用技術措施,投入資金600余萬元,共完成造林3071畝。其中生態防護林1031畝,栽植三角楓、柏木等樹種72551株;經濟林2040畝,栽植巫山脆李73542株,取得較好的治理效果。
周厚林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針對造林區域石漠化嚴重、土壤瘠薄等情況,巫山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采用鋤頭、鋼釬、二錘等工具,實行爆破、空壓鉆探等措施挖大窩;根據不同的樹種、規格及立地條件,采取不同份額的客土方式,統一用編織袋將腐殖土運至窩邊,全面改善土壤條件。
巫峽鎮黨委副書記張可成介紹,如今,文峰村的千畝三角楓已經成活,并形成規模,距江邊三四公里的山上層林盡染,不少游客自駕來到文峰村享受農家生活,文峰村已經成為巫山縣城的“后花園”。
混交造林 快速恢復森林植被
同樣是在巫峽鎮,經過石漠化治理后,桂花村、梨早村的1萬多畝生態林已成為縣城周邊一道靚麗的生態屏障。
周厚林介紹,該區域位于巫山縣城東北、長江與大寧河交匯處,距縣城直線距離約2公里。在石漠化治理之前,該區域由于缺少植被覆蓋,水土流失嚴重。
在對該區域進行石漠化治理時,巫山采取大樹與小苗、喬木與灌木、常綠樹與落葉樹、生態林與經濟林等多種形式的混交,注重色澤、季相合理搭配,保障了工程建設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多種功能的發揮。
在該區域的1.2萬畝樹林中,其中生態林1萬畝、經濟林0.2萬畝。生態林的樹種為女貞、欒樹和柏木等,共栽植各類苗木120余萬株。
在石漠化治理工程竣工后,該區域被納入城周生態保護重點管護范圍,并安排專職人員進行管護,對林木進行撫育,主要采取補植、松土、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措施。
目前,該區域生態林組成合理,長勢良好,昔日荒山逐漸郁閉成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精細管理 促進苗木快速生長
巫山還投資400余萬元,對縣城東部、長江巫峽口第一層山脊背面的梨樹埡流域、侯家灣流域、馬家槽小流域進行了石漠化綜合治理,治理巖溶面積41.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積18.4平方公里。
其中,在馬家槽小流域實施封山育林20202畝,在梨樹埡流域和侯家灣小流域實施人工造林2749.6畝,包括栽植巫山脆李2037畝、核桃712.6畝。
周厚林介紹,在該區域石漠化治理及植樹造林中,推行保水劑、生根粉、鋪(纏)膜保潮等技術措施:對建設區域全部鋪設管道和打抗旱池,從長江、大寧河、水庫引水灌溉保苗;大力推廣施肥撫壯技術,促進苗木快速生長。
此外,巫山還建立了成效與資金支付掛鉤的風險管理制度,強化管護責任,承建單位按規定完成3年管護工作,安排專人進行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灌水抗旱、補植等撫育管護措施,經驗收合格后,撥付相應工程款。
目前,巫山已完成石漠化治理12.4萬畝,其中封山育林10.3萬畝,人工造林2.1萬畝,完成資金投入3367.72萬元。通過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實施,巫山新增森林面積近1萬畝;建成核桃干果基地0.8萬畝,巫山脆李生產基地0.45萬畝。(重慶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