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今年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以下簡稱報告),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報告以最新數據、詳實證據和多元方法,提供了對全球和主要區域氣候變化自然科學的最新認識,進一步確認人類活動已造成氣候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預計到本世紀中期氣候系統的變暖仍將持續,強調要重視并發極端事件和復合型事件,努力實現凈零碳排放。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國際社會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鄭重承諾,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決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報告的結論,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落實《巴黎協定》目標提供重要科學基礎。我們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的嚴峻挑戰和現實威脅,努力打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
全球氣候變化前所未有,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更頻繁
IPCC評估報告匯集了全球最新的氣候變化科研成果,已成為國際社會開展全球氣候治理、采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最重要的科學基礎,也是各國政府制定本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主要科學依據。縱觀報告,以下結論值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重視。
人類活動已造成氣候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1970年以來的5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50年;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達410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干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高于200萬年以來的任何時候。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工業革命時期上升了1.09攝氏度,其中約1.07攝氏度的增溫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預計到本世紀中期,氣候系統的變暖仍將持續。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將比工業革命前上升1.0攝氏度至5.7攝氏度。未來20年,全球溫升將達到或超過1.5攝氏度。如果未來幾十年內進行全球范圍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大幅減排,溫升將在本世紀內低于2攝氏度。
全球許多區域出現并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復合型事件的概率將增加。同時發生極端事件的情況會更加頻繁,例如高溫熱浪及干旱并發,極端海平面和強降水疊加造成復合型洪澇事件加劇。
未來溫升由歷史累積和未來排放的溫室氣體共同決定,實現凈零碳排放將有助于控制溫升。要將人為引起的全球變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累積二氧化碳排放,并至少達到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在低排放情景中,實現將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目標,需在2050年之后實現凈零排放;而實現將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目標,則需要在205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并在之后采取強有力的負排放措施。
展現了國際科學界在氣候變化評估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對氣候變化的程度、范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報告首次采用多種證據綜合評估未來全球地表溫度、海溫和海平面高度的變化,表明全球氣候正經歷著前所未有變化。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深刻影響,已從大氣圈擴展到海洋、冰凍圈和陸地生物圈的眾多氣候變量。
報告設立了單章評估極端事件,設立了兩章評估區域氣候變化特征,涵蓋了全球每一個人類居住區,首次創新性地定義了七大類(冷熱、干濕、風、雪冰、沿海、海洋、其他)共35個氣候影響因子,評估影響社會或生態系統某一要素的自然氣候系統變化,為國家到次國家尺度的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氣候信息。
進一步確認了全球碳排放空間。報告對未來碳排放空間的計算方法,比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有了進一步改進。再次確認了全球溫升與累積人為二氧化碳排放之間存在的準線性關系,認為這種準線性關系在2050年前是高信度的。評估認為,每一萬億噸的累積二氧化碳排放,將造成全球地表溫度升高0.27攝氏度至0.63攝氏度,最佳估計值為0.45攝氏度。
報告認為,在50%的概率下,控制在1.5攝氏度溫升水平時,全球碳排放空間為5000億噸二氧化碳;控制在2攝氏度溫升水平時,全球碳排放空間為13500億噸二氧化碳。
加強極端災害防御,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是IPCC評估報告的重要貢獻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
從1990年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起,我國科學家就開始參與,歷次評估報告編寫我國從未缺席,參與編寫作者從第一次評估報告的9位增加至第六次評估報告的61位,并且連續4屆擔任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近年來,我國對海洋、水文、生態、冰凍圈的觀測和科學研究都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我國全面參與IPCC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提供了重要支撐。評估報告里我國科學家的文獻引用率不斷上升,我國的氣候模式也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中國氣象局作為IPCC的國內牽頭組織部門,在IPCC評估報告框架的制定、組織推薦中國優秀科學家以及發揮全國各部門力量參與報告編寫、組織對報告的政府評審、組織代表團參加IPCC會議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通過IPCC平臺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科學家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IPCC評估報告的結論,可以為我國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提供借鑒和參考。
在適應氣候變化領域,報告給出的東亞、青藏高原和中亞東部區域氣候變化特征是認識我國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提出的氣候影響因子等指標方法可在災害風險管理方面進一步應用,有助于降低極端事件風險,防范極端氣象災害。需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事件多發的風險,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應對極端氣象災害。加強對未來可能的較高溫升水平下農業和健康等領域的風險評估,及時制定和調整適應策略。
在減緩氣候變化領域,報告指出實現將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或2攝氏度以內目標,需在2050年左右或之后實現凈零排放,與此同時也要減少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我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是全經濟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的碳中和,除二氧化碳外,還包括甲烷、氫氟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這與《巴黎協定》的目標和IPCC報告評估結論是一致的,既展現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也是踐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體現。(作者:莊國泰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