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據中國綠色時報報道,3月26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主辦的2022年“地球一小時”主場活動在北京鳳凰中心舉辦。在“地球一小時系列活動之與自然共生之地”圓桌論壇上,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介紹,目前我國已建成5個國家公園,總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施后,我國國家公園規模有望全球最大。
唐小平介紹,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全球各類自然保護地大約有25萬多個,覆蓋陸域面積15.7%、海洋面積7.9%;我國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1萬個左右,覆蓋陸域國土面積18%、海洋面積4.1%,陸域面積的覆蓋規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這些保護地交叉重疊多、保護效果打了折扣,有些需要保護的地方以前一直沒有保護起來,比如,以前東北虎豹棲息地只保護了約30%,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立后已全部保護起來了。
我國從2013年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開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21年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唐小平介紹,現在新型的國家自然保護地體系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三個層級,其中國家公園保護等級是最高的,我們要把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足的部分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行嚴格保護。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都具有國家乃至全球的代表性,符合“四最”標準的核心價值。
在體制試點期間,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護修復、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經驗,5個國家公園的礦業權都實行了關停,水電站、人工商品林等都逐步制定退出處置的方案,社區居民和當地政府為生態保護均作出了突出貢獻。從生態成效可以看出,東北虎、大熊貓、長臂猿、雪豹、藏羚羊等不同物種的數量都得到了極大的增長,意味著自然棲息地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唐小平介紹,我國建立全球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有需求,也可行。為推進國家公園事業科學快速發展,我國正進行國土空間布局研究,每個地理單元選擇一、二處區域作為候選,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未來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是可能的。
在圓桌論壇上,圍繞“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怎么建”這個公眾關心的話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湘國、中科院生態中心研究員徐衛華及世界自然基金會國家公園項目主任張新橋進行了交流、分享各自的見解和觀點,主要包括:國家公園完整性和原真性保護的內涵,國家公園旗艦物種和傘護種保護的意義,國家公園建設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的關鍵路徑,包括環保組織在內的國家公園社會參與機制的建立,國家公園世代傳承、全民共享實踐探索等。王湘國特別介紹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做法和經驗,通過設置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讓當地牧民從生態保護中獲益,成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一大亮點。
“地球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于2007年在澳大利亞發起的環保行動,向全球倡議,在每年3月最后一個星期六當地時間晚上8:30,關上不必要的照明和耗電產品一個小時,表明對自然生態保護的關切和支持。2022年“地球一小時”活動主題為“行動!共創未來”。(曹云)
|